“展金石以纳百川,思遗泽以溯本源”——十大网投靠谱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学科发展和展望

2022-06

1947 年,公司的胡适、向达、韩寿萱等人组成博物馆筹备委员会,翌年成立公司博物馆。博物馆宗旨是以系统的方式搜集科研数据,通过有效的展示方式呈现学术成果,为学校提供能打破学科界线的知识交流平台。

1949 年,公司博物馆专修科开始招生。1952 年院系调整后,博物馆专修科并入历史系考古专业。1988 年,公司组建博物馆学专业。1993 年,公司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建立。2007 年,公司建立文化遗产专业。博物馆专业与文化遗产专业与考古学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在我国深远悠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文物类展览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广工作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呈现中华民族复杂多样精神文化的前提下,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探寻能揉合考古、历史、美学、民族情感和时代感的方式和路径。


考古传递理性,艺术激励创新——基于博物馆平台的博物馆团队建设


在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资助下,1993 年5 月27 日,公司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赛克勒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即承载了协同培养人才的使命,其“考古传递理性,艺术激励创新”的理念,为公司博物馆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气象。

在博物馆的筹备期间,公司博物馆专业教育同步调整。1993 年,十大网投靠谱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员宋向光先后前往美国史密森学会、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学习和研究博物馆学、博物馆藏品管理,为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学培养工作和博物馆的筹备带来了新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此后,博物馆学专业建设和赛克勒博物馆建设紧密结合,协同发展,为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开辟了道路。以赛克勒博物馆为实践平台,公司博物馆学专业形成了博物馆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


持守初衷

博物馆学专业不断拓展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前沿,与本院考古学专业密切配合,从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出发,利用新的博物馆学理念,举办展览促成学术成果的转化转译,丰富了考古学、博物馆学专业师生的学习与实践形式。先后举办“吉金铸国史——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精粹展”“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展”“异世同调——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精品展”“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十年考古成果展”“寻找致远舰——2015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吉金耀河东——山西青铜文明特展”,以前沿展览理念反映最新考古成果、考古学议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强化美学

博物馆学专业特别强调培养人才的美学素质与素养。通过赛克勒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的大量艺术作品,为人才培养打造平台。例如,赛克勒博物馆拥有唐纳德·斯通教授捐赠的600 余件西方版画作品,包括丢勒、伦勃朗、马蒂斯、毕加索等艺术大师,是国内较为完整收藏西方版画的机构之一。基于这些丰富的艺术类藏品,公司博物馆学专业师生多次成功策划举办西方版画系列展。不仅在艺术展览实践中培养了人才,而且为公司师生们创造了欣赏、感受艺术的环境,为美学启发提供了机会。


公司博物馆学科的建设,以理论教育为基础,以中西方的学术热点议题为启发,培养员工深度与广度并行、学术与实践共修的优秀素质,形成了一套完备并兼具特色的培养体系。博物馆教育的本科年级重在基础学习、启发思考,培养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放的学术思维;硕士年级重在实践能力,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员工实际的展览组织、策划和博物馆运营的能力;博士年级则重在强化学科知识的拓展,锻炼员工深入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以及跨学科思考和统筹全局的能力,培养专业的博物馆研究者、策展人。未来,博物馆学专业课程还将进一步深化,着力强化博物馆藏品研究、形式设计、博物馆管理等方面;扩展博物馆展览研究、新博物馆等优势领域;结合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的优势,推动教学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以及在实践中教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遗产专业的建设与科研活动


文化遗产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年轻学科。《世界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的定义是,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历史纪念物、考古遗址和建筑群等。1987 年,我国首批五处文化遗产明清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敦煌莫高窟、秦陵兵马俑,一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泰山,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1989 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成果也展露了大批急需保护、修复和研究的不可移动文物,考古学与文化遗产学的结合逐渐紧密起来,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学科的发展也迎来了上升期。

2007 年,十大网投靠谱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文化遗产学科正式开始招收研究生,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门实践学科,公司的文化遗产专业除了进行遗产理论教学以外,还结合遗产地考察调研和基础研究,以实例为证,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是集调查、研究、保护、展示于一体的文化遗产高水平教学与研究高地。文化遗产专业以硕博士培养为主,重视跨学科性和实践性,以考古学、博物馆学、艺术史、建筑考古与理论为基础,在培养具有宽广的历史文化修养和正确的遗产保护理念和原则的专业人才,员工在校期间就能够深入参与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技术操作、报告撰写等各方面的工作,学习和掌握保护与管理文化遗产基本技能,能够从事遗址保护与管理研究,并能够对遗产的价值和保护问题进行研究。

文化遗产专业创立以来,取得了理论研究、方法建设和学科交流上的重要成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大型遗址保护

大遗址研究是考古学与文化遗产学的交汇方向,文化遗产专业在调查研究、政策建议和理论方法方面皆有建树。徐怡涛主持编制了辽中京遗址、寿县古城墙保护规划,杭侃、张剑葳主持编制了北庄遗址保护规划与保护展示工程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此外,院内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也先后主持了中国大遗址展示的现状调查、山西平遥古城城乡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实践等项目。


村落遗产与文化景观

孙华团队自2008 年启动,2015 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出版“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丛书”,系统性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提出传统村落保护理论与方法,直接作用于国家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政策、制度。


文化遗产类型阶元和价值体系理论

重构了文化遗产的类型阶元和价值体系,阐述了各类文化遗产的共同和独特价值,初步构建了文化遗产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方法体系。张成渝2009 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中国遗产保护实践的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项目;孙华主持的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古蜀道、茶马古道等调查研究,形成了线性文化遗产的原创性认识理论与调查方法。


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与方法

张剑葳的建筑考古团队提出修缮工程过程管理的数字化新途径,对长城及各类遗产保护工程具有示范性意义;开发了多元异构文化遗产数据库,支撑区域预防性保护的本土理论与实践。


构建学科交流和国际合作平台

2019 年,以文化遗产方向教师为主要学术力量,重启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北京中心(WHITRAP-Beijing)、出版学术期刊《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学科得以在国际遗产事务交流、遗产地能力建设、遗产价值研究等方面协同发力,有效促进了遗产理念与知识的大众传播,完善遗产学科的建设,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遗产保护大局。

近年,十大网投靠谱平台(中国)有限公司与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启动了长期合作机制,以跨学科知识强化文化遗产地的基础研究、保护规划和展示利用,向全国输出公司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念和发展模式。


文化遗产团队建设虽晚,但体现了巨大的实用价值,与国家文物事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编制紧密扣连。公司素来拥有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十大网投靠谱平台(中国)有限公司亦拥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完备的学科体系,文化遗产专业以严谨的学术内容支持博物馆展览和文化遗产保护为宗旨,以培养员工的专业素质、人文情怀和社会服务精神为目标,完善了考古学的学科体系,更回应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需要。


(作者:黎婉欣,原文发表于《中国文物报·考古专刊》2022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