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玻璃的起源

2018-11

  2018年11月15日,英国诺丁汉大学朱利安汉德森(Julian Henderson)教授来到公司为同学们带来了三场系列讲座中的第一场“玻璃的起源”,讲述玻璃的定义、诞生、发展、原料的变化等等,同时也为第二、三场讲座将涉及的内容作了精彩的铺垫。本场讲座由十大网投靠谱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崔剑锋副教授主持。

  

  

        首先,汉德森教授介绍了几种可能与玻璃起源有关的材料,以及人类使用这些材料的行为。包括:1,“费昂斯”珠的制作和使用;2,燃料燃尽后可能遗留的玻璃熔渣;3,天然自然玻璃(黑曜石、沙漠玻璃);4,冶炼金属产生的炉渣5,对半宝石的模仿(包括蓝色的青金石,绿色的绿松石等);6,炼金术的延伸;7,对颜色的追求。他指出,在青铜时代晚期,玻璃出现在当时的精英阶级,与皇室关系密切,有记载描述了玻璃的生产及工匠与宫殿经济息息相关,所以玻璃生产很可能既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又兼有仪式价值。

  汉德森教授认为古玻璃是人类首次真正意义上合成的一种新材料,因为玻璃原料与玻璃成品截然不同,所以玻璃工艺承载了极高的技术意义和社会意义。古玻璃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重建古代玻璃生产技术的操作流程;2,对古玻璃阶段性技术创新进行判别;3,产源分析所体现的贸易和交换模式;4技术转变的时间与地点。

  汉德森教授对玻璃的起源地点和起源时间问题,就现有发掘资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认为,目前看来土耳其最可能是玻璃起源地。在该地区,发现了公元前1600年的玻璃器皿,这是目前最早玻璃器皿。另外,在土耳其另一件也是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玻璃盘上,同时发现了仿绿松石色泽的乳浊天蓝色玻璃。土耳其还发现了目前最早的玻璃坩埚残片,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15世纪晚期。经过分析,除了能在该残片内壁观察到残留的玻璃熔块外,坩埚本身在制作过程中还掺入了金和铬铁矿晶体。

 

 

  接下来,汉德森教授以公元前14世纪晚期 Ulu Burun沉船遗址出土的45枚钴玻璃锭为例,介绍了有关埃及玻璃的内容。这些作为贸易品的玻璃锭外观与青金石十分相似,由埃及生产,输送至地中海沿岸的众多地区,显示了各王国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汉德森教授还提到了中国几类早期玻璃制品及其可能的来源,包括1,可能由西方传入的钠钙玻璃,如公元前5世纪越王勾践剑上的蓝色玻璃嵌块;2,中国本土大规模制造的铅钡玻璃,如西汉江都王陵墓出土的铅钡玻璃磬,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发现铅钡玻璃生产遗址;3,北魏平城的钠钙玻璃,其成分与中亚植物灰为原料的钠钙玻璃成分明显不同,可能系中国自产;4,公元前6世纪至1世纪大量出现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蜻蜓眼珠饰,当系由地中海地区传入。

 

 

  讲座的最后,汉德森教授对玻璃的相关概念及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简要介绍。

  汉德森教授首先强调了玻璃的物质形态:玻璃是一种过冷的液体,也可以称之为气体、液体、固体外的第四种物质形态。玻璃的物理性质包括对光的折射与衍射,这使得玻璃的出现与发展对显微镜、望远镜的发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玻璃的化学性质,在西方主要采用含钠、钙、硅元素的原料来制作玻璃,苏打(氧化钠)作为助熔剂,石灰(氧化钙)则起到稳定剂的作用,而二氧化硅则是形成玻璃最主要的物质。古代西方曾使用泡碱或特定的草木灰作为玻璃的助熔剂,沙子则是石英的主要来源。原料配比对玻璃的可加工温度范围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对原料的加热和冷却速率的控制则决定了成品的性质。

  汉德森教授还介绍了根据化学成分对西方早期玻璃所作的分类系统,公元前两千纪的植物灰玻璃,希腊富锑玻璃,罗马泡碱玻璃,早期伊斯兰玻璃(一种不同的植物灰玻璃),高铅伊斯兰玻璃。另外,关于玻璃的呈色,气氛所影响的铁、锰元素的价态,其他着色剂(铜、钴)以及脱色剂(锰、锑)的加入,都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总的来说,汉德森教授认为玻璃的出现最可能是为了模仿半宝石(如青金石等)的颜色,因为玻璃是唯一一种可以被制作成各种颜色的材料;第一块人工制造的未加工玻璃代表了人类改变自然的第一步;最早的玻璃应该起源于西亚地区,而中国最早的玻璃是铅钡助熔剂的铅钡玻璃,;由于所使用原料的不同,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玻璃,这些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质也有所不同;玻璃的生产满足了人们许多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玻璃的制作技术也不断发展,从拉制到模制最终发展为吹制技术。

 

 

 

  周雪琪 撰稿

  崔剑锋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