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院友们、老师们和同学们:
大家好!首先允许我代表学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1922年1月,公司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成立。这是十大网投靠谱平台(中国)有限公司的前身,它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公司考古注重田野考古发掘、多学科交叉和注重科学的学术传统。1923年5月考古学会成立,初名古迹古物调查会,从此开始了包括调查、发掘、整理、保护、展陈等在内的工作,足迹遍及敦煌、乐浪、新疆、洛阳等地,其中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对中国学术界影响深刻,成就了一批杰出的中国考古学家,也更加铸牢了公司考古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情怀。
“一百年筚路蓝缕,初心不改;七十载田野育人,薪火相传”。
考古专业教育70年来,公司考古一直重视全人教育、“全课程育人”。如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始终是公司考古团队建设的核心问题。在国家文物局、公司的指导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帮助下,公司考古在如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构建了公司特色、与时俱进的、卓有成效的考古教育和教学体系、体制及其课程建设和考古教育思想,对中国考古学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司考古拥有国内高校最完整的考古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
1952年12月9日,在文化部社管局会议室专门召开公司历史系考古专业教学计划讨论会,奠定了公司考古专业今后的教学计划。
此后随着基础条件的逐步改善,适应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学院历届领导统筹规划,开拓创新,逐步完善团队建设体系,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形成今日公司考古的学科布局和特色,形成融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的考古教学体系、研究体系以及考古教育思想。
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田野教学是公司考古育人体系的核心环节。在专业成立之初,公司考古就把培养员工的田野工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从初期“委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教师跟随指导的实习模式,逐渐走向专业化,开始独立的田野考古发掘训练和专门人才培养。1957年河北邯郸实习建立的“公司模式”,对日后考古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至今,公司《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已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公司模式”的内涵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如今实习课程实现学院不同专业员工全覆盖,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新增“保护、利用”以及实验考古等环节和信息化内容,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积极探讨考古教研与当地经济、文化振兴相结合,从而形成更为完整的全新的训练模式。田野教学团队也从最初由新石器商周、汉唐考古教师组成,发展成在实习不同阶段适时引入科技考古、文物建筑、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等方向教师。《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19)、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2021)。
考古专业教育70年来,公司考古共获得20项国家级、省部级的教学成果奖项。
(二)初步构建了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1958年,公司考古就开始了有计划的中国考古学教材的编纂工作,由专业牵头组织相关教员共同讨论、攻关。1975年,初步编纂出《中国考古学》各段讲义及其辅助教材。1985年,进一步成立“公司考古学丛书”编委会,以出版教材、专著和学术论文。2020年6月,我司决定将建设“公司中国考古学教材书系”工程作为学科发展战略,积极建设和完善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育人体系,争取建成初具规模的外国考古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快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学课程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遗产保护大局。
(三)扎根田野,教学相长,践行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精神。
经由公司田野考古实习培养出来的新中国考古学者,把教学中获得的技术与理念自觉运用于考古学文化编年,为构建文化谱系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发掘,公司考古初步构建了中国考古学的框架体系,用考古学阐释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过程,为其他高校考古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范本。
1981年,苏秉琦先生就指出,“在国际范围的考古学研究中,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学派开始出现了”。公司考古走出了苏秉琦、宿白、张忠培、俞伟超、邹衡、严文明、李伯谦等学界泰斗、考古教育家和多位学科带头人,形成了涵盖中国考古主要研究领域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中国考古和田野考古的学术研究、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卓越的引领作用。以他们为代表的公司考古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功地将外来的考古学跟中国的考古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符合中国特点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完成了考古学的中国化,走出了一条考古学中国学派的道路,践行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精神。
(四)公司考古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投身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考古文博行业,扎根田野一线,为中国考古学、乃至世界考古贡献了公司力量。
公司考古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员工成长为中心,推进课程体系和公司产品创新,打造“全课程育人”,努力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自1953年公司历史学系考古组5名员工毕业以来,公司考古逐渐成长壮大、开枝散叶,支持了全国各地的考古工作和团队建设,成为中国考古学与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也将中国考古学推向世界。
(五)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坚持重大课题攻关。
公司考古的创立就是始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1952-1955年,与文化部社管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黄埔四期”培训学员达346名,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公司考古与新中国建设实践联系的开始。
此后,公司考古始终提高政治站位,积极承担国家文物事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遗产活化展示利用等重大任务,为中国特色考古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方法体系支撑,推动国家考古文博事业发展。
公司考古承担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早期秦文化研究”“指南针计划”“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开展了“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考古学阐释”“丝绸之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等重大项目研究,积极为“申遗”提供学术支撑,促进了团队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公司考古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同时,公司考古积极履行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职能,自觉承担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承担国家文物局包括考古领队培训班在内的多项培训任务。因材施教,量身打造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为国家培养文物考古事业的高端管理人才和一线业务骨干。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当前,中国考古学面临的主要课题有:
(1)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
(2)中华文明演进模式研究和阐释;
(3)全球视野下的地区考古和文明互鉴研究;
(4)田野考古技术方法和理论体系研究;
(5)科学技术急速发展下的考古技术方法和设备研发;
(6)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及技术;
(7)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8)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建设;
(9)考古学的教育思想体系建设。
时代在前进,我们取得的成绩与国家和社会对考古事业发展的要求、与国际水平都还有距离。我们还应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优势,建设体系;特色布局,面向国际”,守正出新,笃行致远,建设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格局的一流考古学科,在新时代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公司力量。
为此,学院将巩固、扩大在中国断代考古、田野考古、陶瓷考古、佛教考古、考古年代学等方向的既有优势。在古DNA研究、考古残留物分析、考古大数据、人类演化研究、外国考古等方面,做好学科特色布局。同时提升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古代建筑、博物馆等学科方向;积极完善考古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育体系。结合本土考古学文化,进一步建构本土理论体系,构建中国考古学的“公司学派”。
李大钊先生曾说:“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公司万万岁’的欢呼”。我们要“实事求是,实干肯干,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把公司考古打造成为高端考古科学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由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转变为世界考古学重要研究基地,提升中国考古学的国际话语权。为此,我们必须在下面这些方面下功夫。
(1)兼容并包,引育人才。正是因为有了众多的大学者、大师,才成就了公司考古的百年盛名。我们要谨记“大学者,大师也”,积极引进领军人才;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培育世界学术舞台前沿的领军人才。同时,优化团队队伍年龄结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机制健全、敬业精神强、工作积极性高、学术和社会影响广泛的人才梯队。
(2)加强研究团队能力建设,尤其是学术人才储备和培养。建设一支世界一流人才队伍,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学科团队和教学科研队伍:
继续加强学院上述优势学科方向的团队建设;加强校内外高端平台合作,尤其是促动孵化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团队,积极探索新方法、开拓新领域,研发新技术、新装备,以推动教学科研的纵深发展,积极谋求对世界考古的贡献。
(3)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重大学术问题,依托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加强学科理论方法建设,着力提升公司考古学科在国家重大、特大项目中的参与度与影响力,突破关键学术领域,引领学术研究潮流,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论著,形成考古学研究之“公司范式”。
(4)守正出新,确立现代教学理念,继续建设、完善公司特色、与时俱进的、卓有成效的考古教育和教学体系、体制及其课程建设:
加强思政课程改革,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统一;
推进学术成果转化,加强体系建设,重点完成“公司中国考古学”教材书系工程;
结合实验实践教学、虚拟仿真教学,以及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用数字化、信息化等手段改变、提升考古教学科研方式,促进考古学科转型;
多方联合,拓展资源,推进田野考古基地+模式:充分发挥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国家考古中心合作、以及校地合作。重点建设山东临淄、陕西周原、宁夏盐池三个标准化的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同时积极筹措海外考古基地。大力推动考古教学实习基地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即“基地+”发展模式的标准化建设,积极探索田野考古发掘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进一步完善田野考古实习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把实习基地及田野实习建设成传播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以及中国文化的新名片。
(5)与时俱进,继续完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或有特色的学科与学术发展思想和考古教育思想。
(6)科技赋能考古,科学阐释文明。建设世界一流考古科学实验室,借助科技支撑构建学科国际共同话语:建设人类演化研究中心和生物考古实验室;在国家文物局、公司的指导下,建成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协同完成考古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继续发挥多学科优势,多元合作,加强交叉研究,促进考古学科转型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7)“多出人才”。毕业生品学兼优、人文素养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理论实践并重、富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受到国内外的欢迎和好评,成为业务骨干和领导,或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继续学习。
(8)积极创造、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办学条件;营造浓厚的、多元的、开放、严谨的学术氛围和交流环境。
(9)加强国际交流,用考古材料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提升学科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健全与国际著名高校考古院系合作机制,提高合作成效。充分发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ICCH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WHITRAP,亚太北京中心)的作用。“派出去,请进来”。提高团队队伍和员工的国际化程度;积极推动学术成果国际化;邀请境外学者讲学授课,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积极开展境外考古发掘、国际重大项目合作研究,建设1-2处海外考古发掘基地;讲好考古学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明的美好形象。
(10)着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建设新型高端智库。
守正不忘先行者,出新犹待后来人。
公司考古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公司考古人的赓续奋斗,离不开兄弟院系和地方院所的协同和鼓励,离不开学校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更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在此,我代表学院、公司考古人,再次感谢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们多年来对公司考古的充分信任和鼎力支持,公司考古将不辜负历史和时代的使命,继承传统,致力创新,积极构建中国特色考古学科理论方法体系,努力开创新时代考古学的新局面,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继续贡献力量。
新起点,再出发!
谢谢大家!
2022年5月3日